山东人的硬核拜年:磕头(跪拜礼)是文化陋习,还是文化传统?
2023-12-06 12:29:44

原标题 :山东人的山东硬核拜年 :磕头(跪拜礼)是文化陋习 ,还是硬核文化传统 ?

每年春节 ,山东人的拜年磕头拜年都会冲上热搜,登上头条,跪拜估计今年也不例外 。礼文对于这一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化陋独特风俗文化的看法,也会分为两大对立阵营:赞成的习还和不赞成的 。

赞成者认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风俗习惯,本来就无可厚非,传统所谓十里不同音 ,山东百里不同俗 。硬核这可以充分体现孝道文化,拜年这是跪拜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,这是礼文有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的。

不赞成者认为这是化陋一种陋习,是糟粕 ,应该去除 ,男儿膝下有黄金,怎样能说跪就跪呢 ?孝道在心中,认为不必定非要用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。



作为一个地道的山东人 ,对这种春节文化,这种拜年习俗,还是深有体会的 。自从出生起,从蹒跚学步起,就能看到,能学到,能体会到,因此没有人去考虑它从哪里来 ?它要表达什么 ?为什么这里是这样 ?也从不去质疑  ,对于孩子来说 ,反而还有些许期待 。

大年初一 ,天刚蒙蒙亮,大多时候还没亮 ,穿上新衣服  ,一家人就开头了磕头拜年这一特定的春节程序,走出家门,首先来到爷爷奶奶家(大多先聚集到本家长辈那里) ,一进家门 ,还没看到人影 ,就双膝跪地,伴随着一嗓子:爷爷奶奶过年好,爷爷奶奶闻声而出 ,赶紧搀扶,嘴里还不停的说着白磕了  ,白磕了(别磕了 ,别磕了),满脸却乐开了花。

不做停留 ,转身就来到了大伯家  ,同样的流程 ,同样的操作 ,接着是三叔、四叔家 。与此同时,堂兄弟们也像约定好了一致,串起了门,磕起了头,拜起了年。一圈下来 ,天已大亮了  。

再一次回到爷爷奶奶家,进到屋内,仅仅可见已有叔伯围坐在桌前唠着嗑,吃着烟;堂兄弟们则三三两两,有坐有站,打打闹闹,一边聊着,一边等着还没过来的。

眼看着人已到齐,随着大伯的一声:走吧 。一屋人鱼贯而出,开头了第二轮的全村大拜年 。在大伯的带领下 ,一大家人走在大街上 ,说说笑笑,对面时不时走来一伙又一伙的走街串巷来拜年的村邻 ,于是互相打着招呼:过年好,过年好。更有甚者,遇可见本家族长辈,干脆在街上一跪 ,省去了跑到家里去拜年的路程。

按方案逐个来到本家族长辈家 ,一伙人黑压压 、齐刷刷往地上一跪 ,伴随着一声喊(过年好),这就给长辈送去了新年祝福。一般都不做逗留,跪完就走,接着进行下一家。倒不是敷衍和不诚 ,因而有好多长辈等着磕头拜年 ,况且都还未吃早饭,因此就像约定成俗一致 ,尽量在上午把要拜的年全部拜完 ,要磕的头全部磕完。

此时的乡村街道,热闹非凡,几乎全村人都走出了家门 ,这应该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 ,也是最喜庆的时刻 ,更是最传统的时刻 。



时光荏苒,时代变迁 ,有的地方磕头拜年也会被一点儿其它方式取代 ,但我们依然看到很多地方仍旧保留着这一传统。这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 ,是有文化背景的,是有历史传承的 。之因此这么说,是基于以下几点:

它从哪里来:几千年的历史渊源

古时人们没有板凳,都是席地而坐 ,坐时要两膝着地,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,脚掌向后向外 ,和当下的跪是如出一辙  ,后来慢慢演化为跪拜礼 ,这种礼节延续几千年,已深深蒂固。

它要表达什么:山东人讲究家族观念 ,家族团结

磕头拜年这样的礼仪方式更能提体现家族观念,这一天本家族人员无一缺席 ,做着同一件事  ,让家族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,使家族更团结互助 ,家族凝聚力更强。

为什么这里是这样:山东是孔孟之乡 ,礼仪之邦

山东自周朝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,《诗经》三颂中就有"鲁颂" ,后来孔子及其弟子制定了有关"礼"的制度,有关"孝"的制度一直传承至今,过年给父母和同族长辈拜年磕头就是孝文化的最高体现 。

山东人受到孔孟思想影响比较大 ,山东人更传统儒雅,更讲义讲礼 ,更讲规矩 。

现如今去尝试理解这些,去领悟这些 ,作为伴随着自己几十年的这一春节独特的拜年方式 ,我认为它是有生命的,有文化的,有思想的,更有内涵的。

那么 ,您觉得山东的磕头拜年是文化陋习,还是文化传统呢?

(作者:汽车车载音响)